上海万纳巨合高分子技术有限公司
导航  
无水无氧操作咨询

一、聚合过程中氧气存在对反应的影响

      在高分子聚合反应中,氧气会带来多种负面影响。首先溶剂中的溶解氧会对聚合起阻聚作用,显著降低反应速率和转化率。其次氧气的存在还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,比如聚氯乙烯树脂的合成过程中,氧气的参与会使得产品热稳定性下降,产品易变色。

      除此之外,氧气还可能参与副反应,氯乙烯单体会吸收氧生成氯乙烯过氧化物,这种过氧化物在聚合条件下容易分解为氯化氢、甲醛和一氧化碳。这些分解产物会降低反应介质的pH值,引起分散体系“中毒”而产生粗料,同时还会使聚合反应压力增加,带来安全隐患。

      本文将全面介绍聚合过程中常见的脱氧方式,并详细解析其在聚合中的脱氧步骤。

二、实验室常见的除氧方法

      先是一些实验器材的准备:

氮气鼓泡法

      这是一种物理置换方法,原理是向液体中持续通入高纯度的惰性气体(如氮气、氩气),利用气流鼓泡搅动液体,将溶解在其中的氧气(和其他挥发性杂质)“携带”出来,同时在整个液面上方形成一个惰性气体保护层,防止空气(氧气)重新溶入,适用于除去反应液中的溶解氧。

      一般需要将接入氮气的长针插入反应液面以下,持续通气30分钟左右(具体时间取决于液体的体积、粘度和对氧气的敏感程度)。目的是将反应瓶顶部空间内的空气完全置换为氮气。同时在反应装置的出口处,连接一个鼓泡器,其中装入少量硅油或矿物油,可以判断氮气的流速。实验室操作过程如下图1.1所示,氮气的流向由图中箭头可以看出。


图1.1

冷冻-抽排-融化循环

      这是一种非常高效、彻底的除氧方法,特别适用于对氧气极度敏感的体系或在实验室研究级合成中。冻融循环的原理是巧妙地组合了冷冻(相变)、抽真空(降低分压)和融化(再次相变)这三个步骤,通过多次循环,指数级地降低体系中氧气的浓度。其操作步骤如下:

• 冷冻:将待除氧的反应液放入Schlenk瓶中,并将其放入液氮浴中,使液体完全凝固。
• 抽真空:在液体完全冻结后,开启高真空泵,对体系抽真空至较低的压力,保持抽真空5-10分钟,此时冻结中的挥发性杂质包括氧气会被抽出。此时冻结中的挥发性杂质(包括氧气)会被抽出。
• 融化:关闭真空泵与系统之间的阀门,移去冷浴,让冻结的样品自然融化或用温水浴加速融化。融化时,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会释放出来。注意:如果融化时产生大量气泡,说明还有较多气体,本次循环效果很好。
• 循环:重复上述操作,通常进行3-5次循环。每次循环都能有效降低体系中溶解氧的含量。在最后一次循环抽真空后,在真空状态下,通过惰性气体回填系统至常压。
真空和惰性气体置换

      其原理主要是通过物理稀释与置换。常在动力学测试取样中用这种方法,以清洗一个Schlenk烧瓶为例进行除氧操作说明:

      如图1.2所示。在a区已经确保其为无氧氛围时,如何确保在进行取样的过程中不引入新的空气氛围至关重要。

图1.2

      在取样的长针进入烧瓶内部前,在烧瓶侧壁的出口b处插入一个注射器,并始终连接氮气,保持整个氮气氛围,紧接着插入取样长针,进行空气和氮气置换(图1.3),重复多次后打开烧瓶活塞(图1.4 a处),进行取样,取样完成后迅速关闭活塞,并对b处进行胶带密封(图1.5),整个过程需保持氮气一直流通,后续多次取样时重复上述操作即可。

图1.3

图1.4

图1.5

      将上述三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汇总如下表:

表1.1 三种除氧方法的分析对比

三、除氧效果评价与方法选择

      评价除氧效果的方法多种多样:

• 溶氧仪可在线监测液体中溶解氧含量;
• 气相色谱可精确测定体系顶部空间氧含量;
• 通过分析产品分子量分布和残余单体含量可间接评价除氧效果。

      选择除氧方法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:

• 聚合反应类型(自由基、阴离子、阳离子等)对氧的敏感程度不同;
• 生产规模(实验室小试、中试、工业生产)适合不同的除氧方式;
• 成本因素(设备投资、运行成本、维护费用)
Top